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审计报告不点名是向民众不负责

审计报告不点名是向民众不负责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8-28 21:23:32

[标签:负责]

  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公布引起全社会关注,是因为在公共财政还在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审计报告成为民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窗口,而审计署以往掀起的审计风暴表明,他们正不断努力,看护好全民财富。

  今年的审计报告是刘家义就任审计长后的首次报告,其中两点引人关注:一是点名问题,二是绩效审计问题。

  目前披露的审计报告点名较往年少———20个部门和单位被点了名,相比2007年度被审计的53个部门和368个单位少了一半多———这引起是否应该全部点名的争论。2006年公布2005年度审计报告时,因为点名少而引发质疑,审计署负责人的解释是,不点名“是一种理性的转化”,“监督应该走入一个常态,应该制度化、理性化”。当然,审计署在两个月后还是公布了审计报告全文。

  此次,审计署办公厅主任刘达朱解释,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一般都控制在二十四五页左右,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将有问题的部门和单位全部点名,只是披露那些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重大案件。重要的是,最近几年,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之后,审计署都会在其网站上公布更详尽的“全本”———几乎所有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都能呈现在公众面前。根据昨天中青报的报道,今年审计署仍会在未来公布审计报告的全文。

  我们欢迎审计署公布全文的做法,并期待公布审计结果可以成为刚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审计署公布审计报告全文,不仅应该成为审计部门的自觉行动,更应该成为法律刚性制约下的尽职行为。这样,我们就不仅仅为一个能够顶住压力的尽职的政府审计部门而自豪,更能够为中国审计信息披露的公开化、为中国公共财政建立基础性制度而自豪。

  自掀起审计风暴以来,可以想见审计署承受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从不同渠道传导而来,体现了公共财政不健全所引发的财政漏洞。将如此重任落于审计署一个部门既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法持久的。试想,如果审计署面对压力有所退缩,此时民众力量巨大的声援能够化为制度性支撑吗?

  如果审计署公开、全面披露信息成为法律职责,那么,对于审计署这个行政部门的压力将有所减缓;如果有了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具体时间表,那么,压力就会传导到所有政府部门,而不会由审计署独木支撑。而此时,整个社会也会拥有明确的公共财政预期,并给予各个部门相当的意见反馈。

  审计报告的另一个重点,是前几年就强调的绩效审计,也就是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是否存在浪费,程度如何?事实上,对于财税支出而言,比能够以法律、党纪惩治的贪渎更可怕的,是无孔不入的浪费与低效。

  居高不下的征税成本给我们提供了反面例证,审计署对18个省(市)税务部门征税成本开展了审计调查,发现征税人员支出水平较高,2006年18个省(市)税务部门人员支出人均5.83万元,抽查的236个税务局人员支出人均9.06万元。税务局办公用房面积超标是另外一个问题,部分超标面积占58%。如果税收增量被用于满足征税者丰厚的享受,就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使税收合法性受到损害。

  点名,还是不点名?浪费,还是没浪费?表面上看,是审计与公共资源的细节,实际上,却预示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是否受到有效监督这样的根本问题。

收藏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