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高考资源网高考真题 | 高考模拟题 | 高中试卷 | 高中课件 | 高中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电子课本 > 高中政治电子课本 > 新课标教师用书思想政治选修2 > 高一思想政治电子书: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 专题二 2、教学内容分析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一思想政治电子书: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 专题二 2、教学内容分析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14 15:20:49

  高一思想政治电子书: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 专题二  2、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第一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  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  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  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

  ○  《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  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制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一目:商品、货币理论

  ○  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目:价值规律理论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目:剩余价值的生产

  ○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二目:剩余价值的实现

  ○  产业资本的循环

  ○  产业资本的周转

  ○  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第三目:剩余价值的分割

  ○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  借贷资本与利息

  ○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  资本主义地租

  第四目: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  揭示了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第四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第一目: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二目: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本专题的编写思路

  本专题由导言、四框内容和专题小结、专题活动建议构成。

  导言主要讲了三层意思,实现三个功能。

  其一,激发学生了解本专题内容的兴趣。导言的第一自然段,从西方媒体评选“千年思想家”入手,引出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提示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导言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揭示了本专题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背景是什么?《资本论》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它的问世到底有何意义?

  其三,点明学习本专题内容的意义。导言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指出:“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条件和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这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第二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介绍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第三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意义。各目的具体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十年左右爆发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必要性。教材活动框的三段资料表明,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呼唤新理论的指导。

  其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教材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设计了一个“相关链接”,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教材活动框中的第一段材料揭示了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

  其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教材活动框的后两段材料,分别描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的勤奋和艰辛。为了说明恩格斯在此过程中的贡献,教材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支持作为“相关链接”。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革。教材活动框中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予以对比,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革。

  其二,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变革。教材活动框中的两段话,表明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革命。

  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上述变革的伟大意义。

  第二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商品、货币理论”,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货币的最基本的知识;第二目“价值规律理论”,介绍了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第三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各目的具体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目“商品、货币理论”,主要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二,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很重要,但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学习过,所以本教材只是简单提到为止。

  其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间的关系,涉及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如何比较的问题,对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四,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这部分内容在《经济生活》中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所以本教材点到为止,未展开阐述。

  第二目“价值规律理论”,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教材在点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其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已经作了详细介绍,所以本教材也是点到为止。

  其三,价值规律的作用。本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最后以“专家点评”的方式,指明了马克思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与斯密的不同之处。

  第三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教材指明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所作的变革,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其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本框共设四目。第一目“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及其实现方法;第二目“剩余价值的实现”,介绍了资本循环及其实现条件、资本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化大生产顺利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第三目“剩余价值的分割”,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分割的;第四目“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二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各目的具体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目“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教材通过分析雇佣工人鲍波一天的劳动,区分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讲述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最后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其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教材简要介绍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目“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资本循环及其实现条件。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以及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下去的两个条件。

  其二,资本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资本周转的含义、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教材以“相关链接”的形式介绍了生产资本的构成及其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其三,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指明了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的上述要求是难以满足的,从而为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埋下了伏笔。

  第三目“剩余价值的分割”,主要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介绍了商业资本家的含义以及商业利润的来源。

  其二,借贷资本与利息。介绍了借贷资本的含义以及利息的来源。

  其三,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介绍了银行资本的构成以及银行利润的来源。

  其四,资本主义地租。介绍了资本主义农业领域的阶级构成以及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如何被分割的。

  第四目“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第四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本框共设二目。第一目“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目“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各目的具体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目“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教材活动框的两个镜头所展示的材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其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其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教材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基础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第二目“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李嘉图等人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的、永恒的制度。

  其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关于专题小结。

  专题小结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强调了以下思想。

  (1)第一个自然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

  (2)第二个自然段,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作用。

  (3)第三个自然段,指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三)本专题知识结构图

 

  (四)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及操作建议

  1.第一框的探究活动

  本框共有六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的社会状况,二是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影响。

  该探究活动的开展,建议教师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告诉学生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第二步,让学生回答活动框中的图片与文字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什么现象。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有何影响。

  ※第二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一是说明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是要说明无产阶级运动呼唤新理论的产生。

  开展该探究活动,建议教师首先给学生分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要给学生讲清楚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了解三大工人运动的过程。最后,思考、回答活动框设计的问题。

  ※第三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阐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所作的设想,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开展该探究活动,建议教师首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作一简单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上来。

  ※第四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提出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为讲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作铺垫。

  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交流或直接让学生回答。

  ※第五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提供对比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所实现的变革。

  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资产阶级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别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变革有何意义。※第六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该问题比较抽象,在开展该探究活动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自学,然后由教师讲述。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用这一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意义。

  2.第二框的探究活动

  本框共有五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最简单的现象出发,思考商品的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该探究活动的开展,建议教师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在探讨、交流中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商品,以及商品的二因素。

  第二步,让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在交流中给学生讲清楚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提供对比材料,以便分析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关系。

  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给学生补充这一理论在制定分配政策方面的指导意义。

  ※第三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分析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关于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在《经济生活》中都学习过。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回忆,然后再提问学生。

  ※第四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优胜劣汰等方面的作用。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学生在《经济生活》中已有所接触。该探究活动包含了三个自然段,针对这三个自然段设计了三个相应的问题,它们分别反映了价值规律三个方面的作用。在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逐个依次进行。价值规律各项作用的正反两面都要谈到。

  ※第五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回顾商品、价值的含义,回忆马克思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然后,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交流回答。

  3.第三框的探究活动

  本框共有八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该探究活动的开展,建议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具体说来,找两名学生,一人扮演资本家比特,另一人扮演工人鲍波;以白纸做生产鞋的布料;劳动时间可按一分钟当一小时计。在活动中,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该探究活动包括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部分反映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而第二部分的内容比抽象、复杂。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第一部分交给学生完成,第二部分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第三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研究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采取哪些形式,以及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下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二是研究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开展该探究活动,建议教师注意两点:一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反映了现代企业发展的一般要求,资本主义企业是这样,社会主义企业也是如此,这一点需向学生交代清楚;二是这一目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的,因此,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企业资本循环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资本周转速度能否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第四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先进行活动框内的阅读、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总结的形式,分析剩余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问题。

  ※第五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以及银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的。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工人所受的剥削来自整个资产阶级。

  这一问题异常复杂,在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分割关系即可。

  ※第六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

  资本主义地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开展该探究活动时,无需探究得过深,只要让学生意识到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即可。

  ※第七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的意义。

  在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容。

  ※第八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剩余价值分割理论的意义。

  在开展该探究活动时,可先安排学生回顾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分割的理论,然后教师予以简单分析。

  4.第四框的探究活动

  本框共有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该探究活动的开展,建议教师在描述经济危机爆发后社会上所出现的现象之后,以提问的形式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由教师讲授。

  ※第二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二是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的原因,三是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开展该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先分析各阶段的特征,再分析再生产周期的原因,最后分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

  ※第三个探究活动

  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揭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开展该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先对萨伊、李嘉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作出分析。然后,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2009-07-30  人教网

只给高中生用的高考APP,家长请止步!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热门专题

高考网
  • 自主命题
  • 统一命题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