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试卷 > 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 2008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镇海中学)

2008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镇海中学)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23 14:17:12

[标签:期中 高三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思想。同时,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生是指生成、促进、助长、发扬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挫折、摧毁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画出来成为一个星形。

在历史上,五行思想曾被作过“神学目的论”的曲解,又被用于迷信活动。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所以,世界上决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而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者克,做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这更加发人深思。

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爱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爱,反而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损。又如一味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必然为群众所不容。

间接的生、克后果更加复杂多变:例如水克火,火却可以生土,而土却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却是木的克制对象。在各种生克关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现象更发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做人“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与价值。这都说明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

通过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诠释,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多么严厉,而其运动变化又是多么生动。它使我们高度戒惧,也使我们充满希望。中国人为此一再明确声称“不称霸”,主动坚持韬光养晦,大力宣扬“和而不同”,不论国力多么强大也决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中国就成为世界上非常真诚的巨大和平力量。这种真诚是深深植根于传承悠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决不会动摇的。

1、下列对“五行思想”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行思想是指认为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五行思想强调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之间存在着生克的联系。

C.五行思想表明了生的模式,这种模式画出来是圆圈;也表明了克的模式,这种模式画出来是星形。

D.五行思想自身具有糟粕,故曾经受到过曲解,曾被一些迷信活动利用。

2、下列对“生与克”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被其他事物生或克,并生着或克着另外的事物。

B.事物之间不仅有生或者克的关系,而且如果行为不当,还有可能引发反生或反克关系。

C.事物之间存在直接的反生或反克关系,也存在更加复杂多变的间接反生或反克关系。

D.在生克中,有一种情况是一事物克着另一事物但却可能导致被克事物更高境界的生。

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是指促进等作用,克是指束缚等作用,世界上任何两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生与克的关系。

B.看到世界各种事物之间严厉的相互制约能让人高度戒惧,而看到事物生动的运动变化又能让人充满希望。

C.事物间既存在生的关系,亦存在反生的关系;谁想独霸天下,必为天下所不容,这表明了这一道理。

D.如果没有古人的五行思想,就没有中国人现在主动坚持韬光养晦、大力宣扬“和而不同”等现象。

4、依据原文,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五行生克”理论的一项是 ( )

A.任何新物质,都是在化合过程中分解和产生,以此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也给人类带来了福祉。由这里我们得到了启示:如果把废弃物善加处理,它是可以变成财富的。

B.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薛宝钗前往探视时说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

C.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D.道家经典《阴符经》里面说“恩生于害”这句话,举例来说,像父亲打儿子,儿子挨打很痛,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这就是“恩生于害”。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