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 正文

2012年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

来源:新东方 文章作者:关也 2012-04-10 14:59:18

[标签:历史 高三 试题]

  第一部分

  12. 下列各项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答案】 B

  【试题解析】

  中国古代思想,是课改后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2010年,北京卷考到了韩非子和董仲舒。2011年出现了黄宗羲。这类题目的困难,通常是因由于题干或选项中出现了古代典籍中的原文,而学生又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所导致的。解题思路则非常明确,就是要熟悉每一位哲学家对应的关键字词。例如董仲舒,他的思想主要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B选项与董仲舒的观点契合。此题具有一定难度。

  A选项出自《老子》,“道法自然”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在岳麓版教材必修三中亦有明确记载。

  B选项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天不变道亦不变”之“道”,是儒家之道,核心为“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人伦道德,天经地义,绝对不能够更改。

  C选项出自《商君书》,属于商鞅的思想。从“不必法古”,可以推断,这符合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

  D选项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13. 下列各项对图7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

  D.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答案】 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见于选修“改革”分册。选修课三册,在高考真题中所占分值并不太多。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自有它的特殊性。北京市课改前,《中国古代史》中包含大量少数民族相关知识。如秦汉时之匈奴,唐时之突厥、回纥、吐蕃等,甚而至于辽、宋、金、元时的和战会盟,明后期女真族的崛起。这些知识,都是以前高考经常关注的焦点。但课改后的新教材,将中国古代史中的少数民族历史几乎删尽。现行《考试说明》中,涉及到民族问题的,只余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北魏孝文帝改革”。2010年,新课标高考第一年,北京卷考查了中国设置最早和最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与西藏。而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没有考过。考生可以稍加留意。

  A选项“促进黄河流域的统一”,这是孝文帝开始改革的背景,而不是孝文帝迁都之后的影响。

  B选项“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发生在此时,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于宋。

  C选项“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与孝文帝迁都关涉不大。

  D选项“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正确。孝文帝迁都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等。

  14. 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① 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 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 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 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题综合性题目,涉及到宋代经济、政治、文化。但题目本身并不难,考生只需要对一些基本史实的性质有所了解即可解答。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应的是清代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故可将③直接排除。

  ① 见于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

  ② 见于必修一,宋朝防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之弊,立国之初即推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

  如中央有两府三司;地方委派文官任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令转运使上交地方财政;禁军守内虚外等等。

  ③ 见于必修一,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古代皇权达到顶峰。

  ④ 见于必修三,指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

  15.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A.依法治国 B.维护专制 C.主权平等 D.公平贸易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勾画出关键词,即可作答。另外,郑观应、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与“商战”。09年、10年北京卷对此考点均有所涉及。

  由题干中“各国之权利..而他人不可侵夺”对应到C选项“主权平等”。

  16.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基于这一形式,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动是

  A.号召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 B.与国民党政府签署“双十协定”

  C.与国民党代表举行北平和平谈判 D.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作战

  【答案】A

  【试题解析】

  考生复习历史时,需要熟悉重要史实的时间。教材中大量的历史事件,都具有或者明确清晰,或者隐晦模糊的时间线索,需要考生自行梳理、记忆。事实上,学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各种时间。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事情。很多时候,时间和事件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果考生能够重要史实的时间记得比较清楚,那么做题速度就会较快,正确率也较高。

  此题以降,16、17、18题,以及21、22、23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测试了考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A选项在1948年4月底,中共颁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B选项在1945年10月。

  C选项在1949年4月。

  D选项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期。

  1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B

  【试题解析】

  北京卷历史命题,不会刻意回避热点。相反,很多时候会和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这从过去几年的高考真题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此处不再赘述。今年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整的纪念。因此本题考查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活动。

  A选项,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选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一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三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从而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选项,新中国50年代已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D选项,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如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