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 正文

2013年海淀与西城高三一模试卷分析:语文

来源:精华学校 文章作者:马昕 2013-04-10 13:51:05

[标签:高三 语文 一模]

  中学生习惯于将模拟试题只看作考题,而我习惯于对它们抱以赏鉴的态度,从中寻绎出各区教研人员的良苦用心。2013年北京市一模正在进行中,海淀、西城两区的语文考试相继结束。这两个城区的试卷长期以来代表了北京市的最高水准,因此值得我们去细细品鉴。笔者写这篇文章,不是要从中概括出任何所谓的“趋势”,因为模拟题终究与高考真题存在距离;也不是要进行任何“预测”,因为好的教师应专注于教学,而不应旁及算命问卜之事。需要事先指出的是,各区教研人员的意图也只能算是同行的意见,本身不具备权威性,因此我们不必视其为标准与榜样。我们对其或赞赏或批评,皆出于理论探讨之公心,倘有冒犯,还望见恕。

  总体来看,这两份试卷都能把握到北京卷新课标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回归语文教育的初衷”。阅读不是通过简单的抓重点,套套路就能解决的,而要真切地掌握阅读的精髓,从整体上理解篇章结构,读懂作者意图。作文也不是通过个别噱头吸引读者眼球就可以应对的,而要让文章真正具备言说的力量,让自己站在思维的最高处。

  阅读:结构PK细节

  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包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两部分,前者常考社科类文章,后者常考散文。在2010年以前,北京卷仍采用旧课程大纲,散文阅读尤其是主观题基本停留在“抓重点,套套路”的阶段,对微观层面的考查过于集中。其具体表现就是:考生通过关联词、逻辑词等标志找出文中若干重点信息,将其联缀成句即为答案。但在2010年以后,主观题答案开始变得不那么“规整”,很多采分点都要依赖更为高端的方法才能获得。这一高端方法就是抓住文章主体结构,从宏观层面把握大意。尤其是2012年散文阅读《心灵的篝火》,更是将此特点彰显出来。考生要想将答案答全,势必要对文章中的三个基本层次有所感知。这就对考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摆脱解题套路与简易逻辑,重新扎扎实实概括文章各段大意,梳理其结构脉络。

  本次一模,西城区在散文部分考《大地清明》,其中第二道主观题问:“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这个问题实则是让考生梳理出全文思路,答案采分点不可能仅对应于文章的某个单一部分,而是要笼罩全文。再看海淀区散文阅读《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第二道主观题问:“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这其实也是针对文章标题来提问,自然也需要概括全文思路。若不掌握宏观分析方法,这两道题势必难以回答。但其实,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篇散文阅读中的第一道主观题。

  我们先看西城区《大地清明》,第一题问:“结合文章,说说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答案有两部分,一是表达作用,二是结构作用。我们注意看后者的结构作用,答案写作:“照应了上文祭祖时和祖辈谈说‘土里的收成’、‘大地上的甜美’,想象自然合理,使文脉连贯。”第③段明明在文章中间部位,按结构作用的答题惯例,应答出“承上”与“启下”两方面,但此答案却只有“承上”而无“启下”。而这正是由第③段在全文的结构位置决定的。《大地清明》一文,前三段属第一层次,写农村清明祭祖的场景,其中“清明”一词取其与节气有关的本义。第④至⑨段是第二层次,写奶奶清明的品质,其中“清明”一词取其与精神气质有关的引申义。第⑩段只有两句话:“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前句取“清明”之本义,后句取“清明”之引申义。这鲜明体现了“清明”一词由浅到深的引申过程,而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结构”。掌握这一结构特点,我们才能知道,为何本题答案只提“承上”。因为第③段是第一层的最后一段,只负责收束前两段。题目若统一问“前三段”有何结构作用,我们才能答出“启下”的内容。

  我们认为,这绝非偶然,应是出题人的有意之举,这从其对原文的改动就可窥知。据作者周伟的新浪博客,《大地清明》一文原载于《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2年第2期上,后转载于《岁月》2012年第5期。我们将原文与出题人删改后的文章作比勘,即可发现,为使“清明”一词由浅入深的结构特征更加明显,出题人对文章第三层次做出巨大改动。原文作: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山青水清人更亲,故乡星星亮晶晶,雨相心想梦清明。

  也许有人会问: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想想,其实,如奶奶说的一般,简单明了——心路静好,大地清明,九天敞亮。

  出题人将画线两处拼合后即为一模试卷选文的最后一段。从删改中便能看出出题人有很强的结构意识,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再看海淀区《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第一题问:“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中的结构作用是:“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此处只说“启下”,未提“承上”,与《大地清明》同理。

  作文:思维PK素材

  作文题从来都最能引人关注,但外行的分析未必能抓到问题的实质。我们将西城、海淀两道作文题列在下面,大家就能看出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西城作文题: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作文题: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这一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显而易见,西城题以哲理见长,海淀题由时事起议。二者素材来源截然不同,但这本身并不构成任何命题趋势与特色。我们不能因为一道题涉及时事,就说它具备新颖度。因为真正的“新颖”并不源于素材的时效,而是源于思想的深度。在笔者看来,一道好的作文题应首先符合考试的需要,也就是要具备“区分度”,使低端考生有话可说,中端考生有理可讲,高端考生有亮点可挖。我们对这两道题的解析都可深可浅,就自然能构成不同的文章档次。

  先看西城题。低端考生可以将“无我”和“有我”简单对应为“大公无私”与“自我中心”,支持前者就谈“奉献”、“牺牲”、“责任”,支持后者就谈“自信”、“个性”、“自由”,这些概念均有相当宽幅的取材范围,使低端考生“有话可说”。中端考生则可看到“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这句话,将“无我”与“有我”勾连起来,发现二者之间并无一定界限,有时还会相互转化。能讲清二者的关系,中端考生就做到了“有理可讲”。而高端考生则需要对“无我”与“有我”进行透视,提炼出更加深刻具体的观点。例如,为何会有“无我”与“有我”的分歧?若本无“我”,则谈不上抽离自我,可见“无我”当以“有我”为前提。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任何无私奉献的诺言其实都发于对自我的成就,只不过这种“我”不再是简单浅薄的个人名利,而是自我生命的完满与充实。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正是此意。通过对“我”的拔高与升华,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有我”的伦理意义和“无我”的实现途径。伦理探讨必须根植于现实世界的法则,高端考生正应以这种扎实的方式获得深刻看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亮点可挖”。

  再看海淀题。低端考生可以直接发现其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时事的关系,对材料观点表示赞同,简单呼吁“我们要去争夺世界文学话语权”。这类考生或义愤填膺控诉诺奖评委所持政治偏见,或咬牙发狠力陈“李太白文学奖”急需设立时不我待,绝对能做到“有话可说”。中端考生则看出此段材料其实不局限于文学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抛开诺奖背景,从“话语权”这一主题词出发,谈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明争暗斗、纵横捭阖,或落实到普通社会生活中谈话语权对社会意识的深刻影响,这也真是“有理可讲”。而高端考生既能顾及材料本身的细节,又能牵引开来,发掘出深刻角度。例如,材料说“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但试问以中国文坛之复杂,创作理念之分歧,“我们的眼光和标准”能否做到内部统一,共与全球主流价值观相抗衡呢?由此引申,可知话语权的争夺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中国与世界的对立中,还存在于任何团体的内部。设置“李太白文学奖”其实无益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广而言之,斗争思维也根本不应提倡。因为交流胜于争夺,话语权不是自己夺来的,而是由别人来给的。增进文学交流,自然使外人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再如,材料说设立“李太白文学奖”即可争夺世界文学话语权,难道真这么轻松吗?用“评点世界”的方式是否真能获得世界的尊重,这也是我们所要反思的问题。

  在北京卷作文阅卷中,思维深度才是获得一类文的惟一标准,而是否使用时效性更强的素材,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当我们忙不迭去积累时事素材时,千万不要忘记人类最为宝贵的遗传基因,那就是思考的能力,文章也因为有思考而具备言说的力量。我们认为,海淀、西城这两道题在激发考生思维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为不同档次的考生都留有足够的空间。这也提醒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让高考“回到语文教育的初衷”,要时刻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真能对得起这句话?

相关阅读:

2013年北京各城区高考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高考一模试题解析:2013海淀一模语文处处显“新”

2013年北京海淀区高考一模作文(网友原创)

2013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