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点评 > 广东2015高考作文评析

广东2015高考作文评析

2015-06-08 12:17:36智康1对1

  随着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落下帷幕,本次考试作文题也随即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总体来看,本次作文题保留了过往三年的考察形式,即通过展示对比型材料让考生提取观点作文,属于典型的新材料类作文。对于这一考察方式,考生处理起来应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无论在平时的模拟测试中,还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对这一题型都进行了充分的训练。接下来的问题在于考生如何审题立意以及选材写作。

  对比材料型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处在于它的思辨性,两份材料各执一词又各有理据,让考生在材料的观点和态度上产生模糊不定之感,一时难以取舍。但无论材料给出的观点多么模棱两可,考生还是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提取出对比材料的中心话题,然后再作态度的取舍。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选取的是感知自然的不同途径及其产生的不同结果:感性地去感受自然可以获得具象的景观享受,但难以通晓自然的奥秘,也难以逾越自己的目力所及;技术地去感知自然可以获得抽象的科学知识,但难以体悟自然的精彩,也难以领会自然的意趣。两个观点各自本身即带有思辨性,把它们置于一则材料中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但考生应该能快速地从这两个对比观点中提取出"感知自然"这一主题,因而也就可以理解造成材料中观点分歧的原因所在: "感知自然"如果仅仅局限在感性或理性之一面,就会造成上述两个观点的局限。所以,材料其实暗示了一种最优立意方案,即人要与自然保持一种既感性又理性的关系,既要去亲身感受自然,又要去理性感知自然。也就是说,我们在保留技术提供的便捷性的同时,又不能被技术所遮蔽和局限,而是要利用技术去充分感受自然之美--自然具象和抽象的美。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立意,文章就绝无偏题的可能。当然,因为两个观点本身的思辨性,它们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更不会存在孰优孰劣的差别,因此我们也可以"偏颇"地着重阐述某一观点。比如,我们可以强调亲身感受自然之美的妙处,叙述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智慧;也可以强调技术给我们认知世界带来的便捷,强调理性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满足和乐趣。这两个"偏颇"的立意都可以,因为它们抓住了"感知自然"这一主题,只是态度有所不同,只要在行文中有充分的理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就没有问题。因此,针对今年的作文题,以上三个角度的立意都可以。

  文章立意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选材写作了。关于"感知自然"这一主题的素材,考生从初中以至高中所学的诸多文言文都能够提供足够的参考。比如初中所学陶渊明的诗,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高中所学王安石的《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和《赤壁赋》等,都是写"感知自然"的经典,考生可以参考它们的写作角度,也可以拾取其中的精华语句为己所用。程度更好的学生甚至可以利用中国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资源,如道家的齐物思想、宋明心学派对自然的体悟方式,运用这些资源会让文章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而对于那些文科知识积累不足的理科生,这一主题的素材也不鲜见,科学史上理性探索自然从而更好地感知自然的事例俯拾皆是,并且对于科技给人类感知自然带来的乐趣,理科生比文科生有更深的认识,也更有话可讲。所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既适合文科生发挥,也适合理科生发挥,只要抓住"感知自然"这一中心点不放,应该都能发挥出各自学科的特长。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这一题目,文科生更适合写作记叙性散文,理科生更适合写作议论性散文。所以,虽然不同学科适用的优势体裁不同,但无论是记叙性散文还是议论性散文,文笔都要力求生动优美,切忌呆板生硬。尤其是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材料和观点不能分割堆叠,而要夹叙夹议。同时,多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尤其是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在议论结构上灵活处理, 多采用"引--议--联--结"式和"由古及今"式,让文章行文紧凑有条理。
 

[标签:高考]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