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考试题 > 历年文综高考试题 >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卷评析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卷评析

来源:安徽省教育考试院 2017-06-12 11:05:33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试题强调综合运用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38题请考生依据材料分析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企业应如何应对,设问层层递进,整体性很强,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此份试卷语言文字精炼,节约考生阅读时间,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同时文字内容思维含量高,内涵丰富有深度、综合考查有广度,要求考生能够充分挖掘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通透度和运用能力。试卷选材丰富多元,时事热点、生活热点交相辉映,虽不回避热点,但考查角度有创新,体现公平原则,符合高考命题要求。

  纵观2017年高考全国I卷政治试题,秉承以往风格,立意新颖,稳中求变,把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独有的学科特色融合在一起,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二)

  合肥一中黄强

  一、整体结构分析


  1.模块分值分配稳定:经济生活30分(4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政治生活24分(3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文化生活18分(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1道建议类题)

  2.试题结构形式突破:主观题由原来的38题(考查经济、政治)、39题(考查文化、哲学、建议类)构成,改变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39题考查“政治生活”、40题(考查文化、哲学、建议类),从形式上增加了一题,考查实质内容没变。

  二、试题具体分析

  1.凸显生活,耳熟能详,体现高考考查的公平性。例如13题的“公益类项目”的市场化改革、15题“精准扶贫”、17题的“户口登记”、40题的“中华诗词大会”等。上述试题的背景材料取材于生活,也是正常备考过程中的常识性材料,学生入题容易,避免了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生活感知的差异。

  2.突出重点,连续稳定,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例如19题“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20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2题“通过实践建立新的联系”等,都是往年高考题考查过的内容,只要在备考中对往年的高考题没有缺漏,学生解题时提取和解读信息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解题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3.感知政治,理解政策,感悟党和国家意志。例如16题“精准扶贫”、17题“户口登记”、23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9题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等,党和国家意志明确,政策指向确定。

  4.引领价值,开放视野,全球化中中国担当。例如18题“上海合作组织、参与东盟主导的安全对话合作机制”、20题“巴黎气候大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甚或是19题的“墨子号卫星、蛟龙深潜器、超级计算机”,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全球化视野,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中国自信、价值引领。

  5.创新题型,打破常规,另辟考查新途径。以往第38题考查设两问,分别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今年把第38题拆成两题,这样在题目形式设计上就突破了原有固化模式,为以后高考主观题题型设计预设了可以想象的空间,值得研究。

  历史试题评析(一)

  合肥九中梁君华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与往年试卷相比,在试题结构与难度上保持了延续性的特点,而在试卷的形式与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又突出了2017年高考的新特点。

  一、从试卷整体看,试卷阅读难度有所下降。历史试卷中文言文、西式材料的阅读,一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障碍。过于难懂的材料,不仅直接制约了试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而且还将历史教学引入语言文字的范畴。从2017年高考全国I卷来看,考查中国古代史的题目如24、25、27题,都没有采用文言文,26题表格中的文言文阅读也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在考查世界历史时,如32、35题材料型选择题,也采用非常平和的语言进行表述,没有在语言上设置任何干扰,这样不仅避免了考生的阅读障碍,而且更有利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二、从试卷形式看,2017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表格成为了命题人的“新宠”。选择题中25、26、33题,均采用不同方式的表格直接入题,并且打破常规的将题目的设问置于表格之下。非选择题中的42题(即往年的41题)也是在一再“变脸”的传统下,采用了文字型表格的形式,将中外历史以对比的形式呈现给考生。表格型材料,一直是历史试题中非文字题目的“主打”。它通过呈现不同的数字或文字,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合理、完整的解读能力。

  除表格型材料外,今年历史试题的第34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考查苏联工业化这一主干知识。漫画类题目在全国卷中极少出现,这一次闪亮出场,为整个试卷注入了新鲜感。历史题材的漫画,因其形式的活泼和寓意的深刻一直受历史教学界的热爱。从2017年试卷的34题来看,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较高。

  三、从试卷考查内容看,试卷延续多年风格,重在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目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非选择题41题(即往年40题),考查中外资产阶级革命中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即体现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但是又超越了教材,拓展了历史考查的范围。选修题中的45题,打破以往格局,考查了中国当代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虽然此题一改往年选修题目考查的范围,但是仍属于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

  四、从试卷考查的角度看,全国卷在延续传统风格下,更是在能力考查的方面继续走在创新的大道上。从延续性上看,多数题目以常态面目呈现,不会让考生有陌生的感觉,如27、28、29、30、31、32、41、42以及选修题目。但也有部分题目则看似平常却存在“玄机”,例如24题分封制的考查,并不侧重于教材中政治模块的基础知识。第26题以表格形式提供官修史书中四种不同叙述,要求学生确认对历史事实的正确判断,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极少出现的题目类型。第33题运用表格的形式考查工业革命,看似简单,但表格内容却大不相同,一个是国民收入数额,一个是工人工资变化的指数。

  五、从试卷考查的时代性看,2017年试卷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30题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追求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47题中,通过对春秋时期吴国季札的考查,强调了传统文化中重视诚信的理念。

  其次,试题并且不回避免热点,也决不受制于热点。从35、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

  综观2017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导向,以修订后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在保持试题的稳定性的同时,坚持创新,试题历史学科特点突出,重视重点知识的考查,又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历史试题评析(二)

  合肥八中刘艳梅


  2017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已然出炉,纵观今年试题,紧紧围绕《考纲》和最新的《课程标准》,一方面注重考查双基,另一方面强调能力考查,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区分度明显,难度与2016年接近。

  l知识点分布——以考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为主

  序号

  知识点

  分值

  24

  西周的分封制

  4

  25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

  26

  史料的甄别

  4

  27

  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

  4

  28

  洋务运动

  4

  29

  辛亥革命

  4

  30

  抗日战争

  4

  3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4

  32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4

  33

  工业革命的影响

  4

  34

  斯大林模式

  4

  35

  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化

  4

  41

  中外的民族主义

  25

  42

  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12

  45

  现代中国的工资改革

  15

  46

  《开罗会议》

  15

  47

  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季札

  15

  l分值分布(不包括选修)

  1.历史分期

  选择题

  主观题

  中国古代史

  16分(第24、25、26、27题)

  6分(第42题)

  中国近代史

  12分(第28、29、30)

  10分左右(第41题第2问)

  中国现代史

  4分(第31题)

  世界古代史

  4分(第32题)

  世界近代史

  4分(第33题)

  15分左右(第41题);6分(第42题)

  世界现代史

  8分(第34、35题)

  2.专题

  选择题

  主观题

  必修一

  24分

  12分

  必修二

  20分

  必修三

  4分

  25分

  l主要特点

  1.稳定性

  今年试卷总体与去年一致:

  (1)从考点分布来看,高频考点仍然在考。

  例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第24题),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5题),封建经济的发展(第27题),经济近代化(第28题),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浪潮(第29、30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第31题),工业革命(第33题),苏联的工业化(第34题),二战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第35题)。

  (2)从分值来看,与前三年相比基本没太大变化。

  以选择题为例,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

  (3)从命题思路和考查内容来看,主观题基本一致。

  如41题(原40题),以往的命题方式不外乎两种——中外对比(如2015年苏格拉底和孟子法制思想的对比)和古今贯通(如2016年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人口问题),今年是通过中外对比的方式考查近代东西方的民族主义。

  从2013年开始,考查内容主要在必修二和必修三,今年考查的是必修三

  2.创新性——稳中有变

  (1)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创设新情境

  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

  (2)文字表述的顺序发生变化

  以往的表格题把表格的核心内容的介绍放在前面,而今年的表格题则放在表格之后。

  例如,第25题,表格在前,内容在后(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3)开放性试题进一步创新

  在2016年“以‘制度构想与实践’为主题,自拟论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进一步提高。

  (4)选修内容有所变化

  以往选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今年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工资改革,体现了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

  3.关注热点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选择题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选修四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不仅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弘扬了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2)关注“一带一路”

  第42题开放性试题,考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关注世界大事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民粹主义”,如何树立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念,在第41中进行了探讨。

  4.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试题评析(一)

  合肥六中汪洪波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学科,以考纲为范围,以主干知识为牵引,围绕能力为中心,以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为导向的命题基本出发点,结构合理、考察主干、注重能力、渗透素养。

  试卷的结构与往届基本相同。试题共11个选择题,四个题组;两个综合题,每道综合题各有四个小题,与2016年略有不同(2016年37题三个小题);选修部分为二选一(选秀三:旅游地理和选修六:环境保护),这点与2016年的三选一(旅游地理、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也有所不同。

  试题扎根于生活,成功“落地”。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如选择题第一个题组的绿化隔离带,第二个题组的海德堡印刷机,第四个题组的葡萄越冬的双层覆膜保温技术,综合题的剑麻问题等,用新颖的情境,以一条主线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问题。

  考查内容主干性和基础性。本卷考察主要是主干知识,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人地关系。必修书所涉及的知识除地球运动、人口和交通外其他部分都有所涵盖,有一定的广度。选择题四个题组,其中第一个题组和第三、第四题组,综合题第二个题组试题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其他为人文地理知识,总的来说自然地理考察的分值比总略大,这点与2016年有一定差别。高考是对知识点的抽查考试,所以本卷在考查的知识点中具有一定的深度,试题一般是小切口,以一个背景为中心,注重对知识纵向发展。解决问题用的是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比较符合考生的思维习惯。

  注重能力的考查。从获取地理信息入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景观图、示意图、坐标图、区域图,全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生根据获得和解读的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作答,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与该理论实际问题,即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如选择题第二个题组:盐湖面积多年稳定的原因,补给与蒸发的关系;第二小题实际蒸发量:水源和蒸发作用的关系等等。而综合题则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以能力中心的考试,有较好区分度和信度,使好生能够脱颖而出,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

  渗透地理的核心素养,体现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向。新Ⅰ卷地理试题每个题组都是区域作为情境信息的载体,渗透区域认知素养,考生通过对区域地理信息的判断,从时空两个维度判断地理要素发展变化特点,如选择题的第四个题组,通过葡萄越冬的实例,结合丰、枯年份的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的日变化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分析为突破口,从试题的设问的角度,行为动词等方面信息的综合,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渗透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综合题37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人类活动对山地自然带的干扰,选修部分的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选择题第8小题等无不渗透人地观念的地理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地体现了新教改的精神,也是新形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有的教学理念,试题通过核心素养的渗透引导着、改变着高中的地理教育和教学。

  地理试题评析(二)

  关注学科素养、凸显能力考查

  合肥一六八中学李源


  2017年的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紧扣考核目标和要求,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最大亮点是更加注重对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和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充分体现“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试题量的微调,体现卷的“新和变”

  2017年全国卷地理试卷变化:选做题由三选一变成二选一;必做非选择题还是两大题,但小题题量和类型均有变化,原来是3+4或者4+3,其中会有一题是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方面作答,今年是4+4,没有开放性试题。体现全国卷的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凸显能力考查,避免高三教学中盲目跟风,一味模拟,死记硬背。

  二、关注学科素养,突出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试题关注学科素养,通过区域揭示地理问题,通过人地协调分析地理问题,选择题的第一组试题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切入;第二组以德国海德堡地区切入;第三组以我国西北地区切入;既有中国区域又有外国区域。综合题第36题,以剑麻为中心问题,从气候条件和用途的角度分析,再从区域间的差异性角度分析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新建农场的有利条件,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还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综合题43题、44题人地关系始终贯穿其中。

  该类试题总的特点体现在图文材料结合,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养成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点,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人地协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三、凸显能力立意,注重信息获取、综合思维

  试题体现了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思维处处体现。有文字信息呈现类,比如第二组印刷机公司的集聚;也有图文结合呈现类,余下几组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属于此类。学生需要全面挖掘图、文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才能作出解答。

  试题出现的一些“新知识”,绿化带、盐湖、双层地膜、苔原带,试题均提供了答题需要的相关信息,学生需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地理事物和现象不仅具有空间分布、空间组合与空间联系的特点,还有人文因素对区域的影响。比如37题(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题(2)判断干扰时,阳坡和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这类试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需要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关键信息定成败、细微之处显能力

  试题中有很多关键信息,决定了本题的答案。比如第一组题目中的杂树隐有绿色;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第6题题干所问是该流域而不是盐湖等,这些信息就直接决定了题目的答案。细节决定成败,说明了养成良好审题习惯、获取和运用关键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2017年的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四个考核目标和要求,关注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凸显了地理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