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 高三语文时评作文展示:10月的时文选萃

高三语文时评作文展示:10月的时文选萃

2018-10-25 17:41:27学科网

  时评作文展示:10月的时文选萃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作者:陈大昊

  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这种评价,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非常值得深思。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就拿字典编纂来说,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拈轻怕重,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换言之,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陈大昊)

  别让智能设备助长惰性(姚志源)

  又是一年高校开学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新生行李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和41年前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携带的脸盆、被褥、干粮、纸笔相比,如今大学新生的装备称得上豪华且智能。

  来不及抄的笔记可以用手机拍下来,记不清的知识点可以上网查找,还可以登录校园“云课堂”等在线平台拓展学习……装备智能了,学习方式自然也更加智能。然而,这些智能装备也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自制力——上课用手机聊天,下课沉迷游戏,写作业时直接把网上的资料复制粘贴……这成为一些人学习生活的写照。

  当然,这并不能怪罪到智能装备上。装备本身谈不上“正”与“邪”,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善用这些智能工具。用手机给板书拍照,用U盘拷贝电子课件,用网络查找作业难题,本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好事,但如果把知识储存在手机、电脑里不加以消化,却把时间都花在社交网络和电子游戏上,则是步入歧途。

  培养自制力,首先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自制时曾说:“养成自制习惯的黄金定律就是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不愿意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智能产品容易让人形成依赖,助长人的懒惰习惯。其实,在学习时间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少用一些智能设备照样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并且能够起到培养动手能力的作用,何不尝试一下呢?

  当然,对于拥有无限活力的年轻人来说,自制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坚持与培养。其实,不妨从设立一个目标开始,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步骤,在践行这些小步骤的过程中持续自控,如此长期坚持,或可收水滴石穿之效。

  中国青年报:让更多的男孩子重拾阳刚

  陶余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子弟们,就跟现在的这群娘炮一模一样,擦胭抹粉,搔首弄姿,服丹磕药,天天穿着女人的衣服比谁更美更白更像女人,最后被各路南下的少数民族暴捶,汉人更是被称作‘两脚羊’被做成人肉军粮。”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很难想象中国的未来是这么一帮娘炮和他们背后成千上万的脑残。如果一个民族的青少年都追崇这么些个娘炮玩意,少年娘则中国娘,少年残则中国残了,这个国家和民族还有未来吗?”

  最近,一篇《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的文章从“一帮娘炮玩意儿拍拳击题材的电视剧”谈起,炮轰近年流行的“伪娘娘炮文化”到了“恶心变态”的地步,引发很大反响,读来深有同感,也让人再次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那篇《夏令营中的较量》。

  笔者看到此文之前,刚下载看完电视剧《绝密543》,剧中一群刚从抗美援朝战场走来的战士,带着满身硝烟味,又重新捧读起书本,学习高科技,连连打下美国U-2高空侦察机。特别是剧中的二营营长肖占武,很有《亮剑》中李云龙的血性。这样的电视剧,励志感人,完全可以作为大中小学的思品课教材,也适合任何一支团队拓展训练。

  然而不知何时起,这样的英雄似乎渐渐淡出了我们的审美区间。许多中年女性如今也嫌弃自己的丈夫这一代人不如下一代细腻温存。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大丈夫当开疆辟土封万户侯”“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价值观之所以沦落,说到底还是承平日久的缘故。有“像在鬼门关走了一趟”经历的乘客,自然会点赞46岁的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了。

  美感取向无疑也会发展,但男人骨子里的荷尔蒙终不可丢。正如这篇网文所言,如果整个社会都去追捧“柔弱美”,男孩子不光外表变得“安能辨我是雄雌”,就连脾气性格也越来越女性化,小肚鸡肠,爱发脾气,面膜做得比女生还勤,香水3米外都能闻到,承受不起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最终演变成心胸狭窄的“瓷男”,压力一大就碎,还谈什么向上向善向前?

  笔者有一次在开封“清明上河园”看四五名青年男女表演唐代打马球,几匹马从我眼前跑过,仿佛地面都在颤抖。不禁想到,如果自己当年也在岳家军中,面对金兀术动辄几十万的骑兵,还敢以“钩镰枪”从容设伏静待“拐子马”“铁浮屠”吗?

  另有一回,笔者在一处景点骑马,马突然跑动起来,我顿时脸吓得煞白,其实缰绳还牵在赶马人手里,他只是稍稍让马小跑几步让我找找感觉而已。电视上看到新疆哈萨克族七八岁少年站在马背上驰骋,更是让我惊为天人。

  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先遣团(769团)团长陈锡联奇袭阳明堡机场前,师长刘伯承问他多大了,他说22岁了,刘伯承说:“不小啦,霍去病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封侯拜相了!”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让青少年重拾阳刚之气的途径很多,至少,从小学开始就普及孩子们骑马、游泳、武术等充满阳刚气的技能,不算是奢望吧。

  年轻人懒婚?稳稳的幸福需要等一等

  作者:吴蘅

  最近,我在追一档素人恋爱真人秀。真人秀这个概念的重点,不是“真人”,而是“秀”,既然设定是被观看,那就不能指望它有多真。可是说来惭愧,我看得十分入迷。“心动”这种东西,实在太美。

  “老阿姨”聊发少女心,实在是因为越年长,愈发感到心动的可贵。考虑进各种社会因素之后,纯粹的心动常常只能躲得远远的了。可是,人心又无比诚实。真人秀节目到了第二期,男男女女才被允许公开自己的职业和年龄。答案揭晓之后,弥漫在空气里的暧昧信号明显发生了微妙变化。

  这是个游戏,到了现实世界,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尤其是到了结婚这个阶段的时候,仿佛一切都没有办法太纯粹了。年龄职业这些,在所有一切世俗考量里,也不过只算初阶的了。不信,你随便去哪个相亲角看一眼,就能知道婚姻里有多少“算计”。当然了,这些算计,多数是父母辈帮着算的。不管你多不认同这样的做法,都得承认,父母们不过是想以他们的人生经验,让孩子们“少吃亏”。

  不幸的是,在年轻人普遍不想结婚生子的大环境下,父母们的努力显得艰难又无奈。民政部门的最新数据是,去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下降7%,这已经是连续第4年下降了。好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在往后推,江苏省更是推到了34.2岁。原本,“不爱结婚”只不过是身处大城市的青年男女间的戏谑,或是一种小范围观察得出的感性层面的结论,现在竟然有了统计结果的支撑,虽然不意外,但还是很叫人感叹。

  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怎么就不爱结婚了呢?很多人谈到这个话题,总要念叨日本的“食草男”,或者“低欲望社会”啥的。这么说来还真有点悲观,可这毕竟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经验是,年轻人并没有呈现出大面积的颓丧,该认真生活还是认真生活,也非常渴望爱,只是不那么想结婚、不那么想生孩子而已。

  我们不妨先从父母一辈的角度去审视婚姻。看相亲角的那些诉求,要有房子、有车子、学历匹配、年龄合适,你不能一棍子把它们打到那个叫作“势利”的墙角里去。至少在父母眼里,这些构成了和谐婚姻的前提:有房子、车子,这是生活的物质基础;年龄、学历般配,那是双方拥有共同语言的条件。

  再看父母们对孩子的期待:30岁之前无论如何要结婚,结了婚一两年怎么也该生孩子了,最好隔两三年再来个二孩。这才是圆满的人生。

  上一辈对“圆满”的定义,始终被一种诉求牵引,那就是稳定。房子、车子、孩子,升级打怪一般,为的都是踏实过日子。这种价值观在上一辈人那里是根深蒂固的,而且不仅体现在婚姻这件事上。看待职业,他们也是稳定至上的。就前几天,我爸妈还对蓬勃兴起的互联网企业表示了不屑,“这些公司不会长久的”,在他们眼中,“不稳定”的工作,绝对不是好工作。

  对于上一辈人来说,不论是一场“踏踏实实的婚姻”,还是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都在为稳定的生活提供庇护。换句话说,有了稳定的关系,便有了好的生活。既然路径这么清晰,那还等个啥,观望个啥呢?

  然而现实是,年轻人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说年轻人就喜欢折腾、不要稳定,而是一切以稳定为先,都市男女很难做到。城市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各种可能性,如果不是追求这个,干吗还拼命留在城市呢?再则,追求各种“关系”之余,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你得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才可能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对吧?如果只是盲目地投身“关系”,哪怕每一种选择都符合世俗的完美标准,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

  不结婚、或者不着急结婚的年轻人,未必是因为排斥婚姻,更不是因为不相信爱情,只是因为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婚姻关系本身能提供的,终究只是一种形式层面的稳定庇护。但真正“稳稳的幸福”,不是靠制度形式倒逼出来的,它的基础,是个人清醒的自我认知。而认识自己,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

  所以还是等一等,等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到那时候,才收得到最笃定的“心动的信号”。

  网约车需要安全整治,“滴滴该死”并不能解决问题

  作者:中青评论·任然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篇《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章讲述了滴滴在整改期间全面暂停深夜服务的第一个晚上,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出现的打车难问题。叫不到网约车的另一面,是出租车漫天要价、强行拼车、拒载,黑车暴增等乱象明显抬头。

  连续出现两次顺风车安全事件后,多部门宣布对网约车平台开展进驻式全面检查,滴滴也继下线顺风车业务后,全面暂停深夜服务。无论是相关部门的介入程度之深,还是网约车平台的整改行动之大,都堪称罕见。这种回应力度,也呼应了此前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声浪。但深夜服务叫停后所导致的打车难重返现象,或许应该让社会对于网约车安全的监管产生更多新的思考。

  针对深夜服务叫停后第一晚的打车难现象,虽不乏有声音指出,即便滴滴没有暂停服务,像北京三里屯等区域,平时高峰期打车也已经不太容易了,但整体来看,网约车服务的暂时退出,加剧了出行难问题,应该是事实。客观地说,在网约车服务嵌入现实生活达数年之久的今天,深夜服务叫停给社会出行秩序带来的影响,并不让人意外。网约车平台暂停服务,令打车难度骤升,其实也反证了网约车在市民出行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于整改期间的打车难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启动相应的配套预案。比如,就黑车、出租车涨价、拒载等问题,应该加强针对性的监管,不能将治理成本完全转嫁给出行者。

  但从长远出发,更有必要思考的是:对于网约车的监管,如何在保障安全与便利之间平衡,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次暂停深夜服务带来的影响,应该让人直观地看到,加强对网约车监管和治理,不是要退回到传统的出租车时代。保证打车安全,如果只是下线网约车服务,看似是最彻底的一种方式,但也可能是社会代价最大的一种选择。一方面,叫停网约车,但传统出租车的弊病,以及黑车非法运营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另一方面,过去由网约车满足的出行需求,又该如何化解,不是个小问题。

  滴滴的安全事件发生后,多个地方要求网约车平台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对接,并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予以清除。这当然可以看做是监管层面对于安全问题的强力回应。数据对接也好,加强资质审查也罢,都应该本着有利于安全的原则。

  众所周知,此前不少地方对网约车设置的门槛不可谓不高,可像车辆轴距、车型、排量等限定标准,到底与乘客的安全保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联,一直以来不无争议。不能因为这次安全问题成为焦点,就借机完全回避对规则本身合理性的探讨。另外,两次出事的顺风车,按照现行规定并不属于网约车管理之列,这个问题是否需要从制度上厘清?

  说到底,安全是网约车监管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却不是唯一的。如果为了确保安全,就抑制对出行需求的满足,这未免有点偷懒,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最优解决方案。所以,当务之急是重申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剔除与安全无关的标准设置,在为网约车安全补漏的同时,又确保有足够多的车辆准入,最终实现安全与服务便利的双赢。

  连续发生安全事件,顺风车平台当然难以推卸责任,受到社会抨击,也是理所当然。但骂一句“滴滴该死”,并不能解决问题。回到现实中,安全而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如何满足,应是最重要的社会关切。因此,不该由安全问题彻底否定整个网约车模式,而应促成社会对于如何实现更安全的网约车服务,进行更多务实的探讨,助推出台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网约车不可或缺,滴滴暂停深夜服务提出了新问题

  (来源:南方都市报)

  没有滴滴的日子,有的人开始变得不习惯。9月4日,滴滴出行发通告称,9月8日至14日暂停深夜(23点至次日5点)服务。这样的变化让那些需要深夜出行的人有些措手不及。不少网友反映,此举给公众出行带来困扰,由此导致黑车业务双倍叫价,出租公司业务陡增。很快,网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报道,让大家感觉好像滴滴深夜车不可或缺。

  在发生极端事件的背景下,滴滴暂时停止服务的做法似乎在情理之中,从企业危机应对的角度考虑,类似停止服务的“一刀切”做法,可能最能让人体会到企业的决心,比起大大小小甚至充满争议的改善措施,它或许更能达到向外界“交代”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未必符合事实。还有一种颇受认同的看法是,企业通过停止服务从而“形成一种舆论逼宫”,以此证明滴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深夜车变得不可或缺,滴滴以退为进,于是用户坐不住,企业获得后续博弈的筹码。

  后一种猜测之所以颇有市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目前全国尽管有数十个网约车品牌,但真正做大的只有滴滴出行。早早介入市场,通过烧钱抢占份额,于是有了今天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垄断地位。先入为主不仅使得难以被后来者取代,客观上也让滴滴有足够的资本与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博弈。其次,从产品形态看,网约车不仅是一种消费品,由于其角色是传统出租车的补充和延伸,一旦停止服务必然会对民众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报道提及的网友焦虑,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准公共品的性质。

  公众逐渐对其服务产生依赖,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网约车市场可能都将维持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无论企业是否有以退为进的意图,停止深夜车这种做法客观上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网约车的需求已经被开发,消费者如今形成了相应的消费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确保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服务?

  媒体报道提及相应的约束,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暂停或者终止运营的,应当提前30日向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通告提供服务的车辆所有人和驾驶员,并向社会公告。”但从滴滴这一次停止深夜车服务的做法看,这样一条规定可能并未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滴滴当然有足够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决定辩护,而且,退一步说,即便提前向主管部门报告情况,也不能解决问题。毕竟市场格局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消费者,都一时难以找到它的替代品。

  一家独大的市场总会给人以寡头傲慢的印象,可能这并非企业的真实态度。今年上半年滴滴巨亏40亿元,6年亏损390亿元,数据披露了其为获得统治性市场地位所付出的代价。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如今在一次极端事件之后,滴滴又要重新审视其角色,其产品的安全性、公共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对此需要更多宽广的思考角度。深夜车服务“断供”一周不到的时间,让公众体会到一家企业特殊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变化,不仅企业可能没有想到,对监管部门同样也是新议题。毫无疑问,现在需要新的共识和新的机制来做出应对。

[标签:高考备考 复习方法]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