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精品学习网 2018-11-10 16:07:17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形成。

  政治特征: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壮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探索。

  经济特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兴起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经济完全沦为世界资本 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思想特征: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主阶级洋务思想,再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中国思想界完成了"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向制度阶段的转变。

  【考点清单】

  1.洋务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解析】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近化、科技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在历年高考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从各种角度以多种题型进行了检测。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从以前的考纲仅列标题"洋务运动"细化为三个小点,说明2008年及其以后的历史高考对本节知识还会多出题、出新题。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应说细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具体掌握其推动力量、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对"洋务运动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待并重点分析其破产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解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专题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要在复习高度关注对本节问题的准确化和系统化掌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应主要针对兴起原因和早期着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复习;对"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应注意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根源和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解析】《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应分日本、欧美列强、朝鲜和清政府四个方面来掌握;对"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应对比英勇抵抗和妥协退让两种不同对敌态度;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应结合内容分析其影响,突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基本结论;对"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应重点分析列强在战前战后态度变化原因,突出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精神。

  4.戊戌变法(提法变得更细致):(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解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应简要归纳民族、经济、阶级、思想等因素;对"康、梁的维新思想"应突出其中西结合特点,简要指出康梁的主要贡献和办学、办报、成立团体等多种行动方式;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应明确其内容和性质;对"百日维新"应注意《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和戊戌新政的内容的内容与评价;对"戊戌政变"应简要分析政变原因和经过;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应突出其思想启蒙作用和对改造中国道路的探索。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重点分析原因、口号和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突出其殖民统治机构与暴行;对"《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应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危害,突出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这一基本结论。

  【知识梳理】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其中上册二章一节、二章四节、二章六节不作考试要求)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部分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但腐朽、妥协的清政府先后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1)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残余、市场、政策)

  (2)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许或纵容)。

  (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

  (3)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

  2.偶然性:

  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二)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

  (1)中国领导阶层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

  (2)帝、后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同治1861-1875;光绪1875-1908)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①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左宝贵英勇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巡海迎敌;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聂士成徐邦道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

  ②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侵略战争。

  4.中国战败原因:

  (1)主观: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妥协退让。(根本)

  (2)客观:日本制度先进、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3)具体:中日双方军队建设差异巨大。如:中国将领素质低下;中国军事装备落后;中国军费筹备困难等。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  代表: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2.内容:(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1)割地:辽台澎湖割地;     (2)赔款:赔偿白银两亿;

  (3)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

  (4)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1)危机加深:破坏主权,严重掠夺,刺激野心,危机加深。

  (2)控制命脉:加剧负担,大借外债,控制命脉。

  (3)深入内地:口岸开放,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4)阻碍发展:在华设厂,阻碍发展。

  4.影响:

  (1)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

  (五)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黑旗军配合

  3.台湾人民抗日地点:(由北向南见图)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

  4.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侵华方式改变: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

  (2)侵华格局改变:战前英法俄为主;战后日德加入;

  (3)列强关系改变:战前勾结较多(默许、纵容);战后斗争较多(干涉还辽、日俄战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

  (2)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自发反侵略斗争)

  2.标志:(序幕)1898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冠县蒋家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

  (1)性质:反帝爱国性质;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辩证分析:

  ①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笼统排外色彩。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1)由山东转移到直隶。    原因:袁世凯血腥镇压。

  (2)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    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利用。

  "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剿抚两派分歧;端郡王载漪伪造照会)

  (3)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   原因:不计旧怨,以民族大局为重。

  (4)义和团运动失败。      原因:中外联合绞杀。

  2.清政府策略:  镇压→招抚(控制利用)→铲除

  3.败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放松警惕;笼统排外;愚昧迷信)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性质:

  (1)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2)以农民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意义(地位):

  (1)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

  (2)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简况:

  (1)一次进犯狼狈逃回。  (西摩尔;  廊坊、杨村)

  (2)二次进犯占领天津。  (聂士成阵亡;  都统衙门)

  (3)占领北京暴行累累。  (瓦德西;  联军司令部)

  二鸦--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  八联--慈禧、光绪帝逃往西安。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约的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四)《辛丑条约》及影响

  1.时间、签约国:1901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

  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

  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

  (1)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2)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

  (3)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4)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

  (5)外务部→外务使清行卖国;(6)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

  (1)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比较与归纳:

  1.二鸦、八联的相似点:

  (1)都有英法参与侵略;(2)侵略军都占领过天津、北京;(3)都设立了殖民统治机构;

  (4)都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5)中国皇帝都逃出北京;(6)中国战败签不平等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半殖半封;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半殖半封;

  (3)甲午中日战争,半殖半封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半殖半封完全形成。

  (2)中国国内各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一次典型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三.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

  (1)目的相同: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2)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

  3.运动条件:

  (1)慈禧暂时支持;(2)总理衙门领头;(3)汉族官僚推行(地方督抚)。

  (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2.旗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学为体(封建统治秩序),西学为用(西方先进科技)。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前期口号"自强")

  ①目的: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②主要企业:一所三局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后期口号"求富")

  ①目的:解决军事工业困难;和外商竞争("分洋商之利")。

  ②主要企业:一厂三局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矿务局);张之洞汉阳铁厂(酸碱性、冒烟)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

  主要从英德购买;初建三支海军;设立海军衙门。

  (4)培养人才

  ①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

  ②内容: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外→内,表→里)(口诀)

  西人不望中国富;仇洋阻挠是顽固;督抚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旧制度。

  补充:洋务运动的深入分析

  1.洋务派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1)军事工业

  ①性质: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封建官办工业)。

  ②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不参与市场交换;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设有刑庭、监狱。

  (2)民用企业

  ①性质: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②特点:经营上官商合作,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目的是为了赢利;绝大部分经营是市场商业活动。

  2.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北洋海军;旅顺军港;译书馆。(课外:电报、铁路、学堂等)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引培抵诱改打)

  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②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④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⑥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3.消极:封建社会晚期的垂死挣扎(官军民洋管封)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③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⑤经营管理腐败;⑥充满封建观念。

  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三种说法:"本土生长说";"欧风美雨说";"综合因素说")

  (1)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条件)。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3)直因:外商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军事与民用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   (注:"萌芽"--明朝中后期,手工劳动,整个生产力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产生:  (注:"产生"-二鸦战后,中国民间投资,机器大生产,商品交换)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3)分布: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4)早期着名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1)少、小、弱→依赖、软弱、妥协性;     (2)受双重压迫→革命性;

  依据课本小字论从史出:发昌机器厂手工作坊打零件(小、弱);华商丝厂与外商丝厂资金对比(少);发昌机器厂被外企吞并(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官府敲榨迫害,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受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3)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二)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产生行业:外商企业(外商在通商口岸的船坞、工厂)。

  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外商企业、民资企业、近代采矿业。

  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生产)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1)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长、低、恶),革命性最强;

  (2)和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

  五.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2)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意义:冲击顽固守旧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通议":  意义--指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从思想到行动)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  (2)《中外纪闻》宣传变法    (3)强学会推动变法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改政体);要不要兴西学(改教育)。

  2.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依据:

  (1)有目的: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参政议政;(2)有纲领:保国、保种、保教;(3)有组织:北京、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

  (1)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

  (2)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

  (3)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

  (4)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    (但不是废除科举制)

  5.评价:

  (1)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

  三利一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利于西学传播,利于维新分子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三拥护: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2)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行动比宣言退步)

  (五)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

  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2.政变手段: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人事任免权;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

  (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六)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符合历史趋势;

  (2)爱国救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

  (3)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1)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改良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幻想:对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4)脱离: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十分强大。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要点透析】

  1.洋务运动的性质、实质与作用   (1)性质:它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革命的双重打击下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2)实质:立足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3)作用:

  ①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2.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的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或企业设刑庭、监狱。它们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2)民用企业的特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它们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是无产阶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4.19世纪晚期中国两大政治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区域特征和未有机结合的原因

  (1)共同原因:都是民族矛盾尖锐引发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区域特征: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从经济根源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3)未有机结合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的影响。

  5.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相似: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

  ②部分目的相似: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③方法和步骤相似: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方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④结果相同: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运动归于失败。

  (2)不同点:

  ①主要目的不同: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