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新中国政治与外交》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新中国政治与外交》教学设计

来源:学科网 2018-11-11 10:15:38

  第八讲   新中国政治与外交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新中国的外交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考纲要求和解读】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本课内容的政治色彩较为浓,很难从深层次评析,试题难度较低,主要对重大史实进行直接层面的考查,学生只需要针对性复习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即可。

  (2)祖国统一:国家统一是民主政治中的重要问题,但在高考考查中难度不大,主要侧重于国家统一政策、制度的理解和国家为之而作的努力。以及目前台海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态势。

  2.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属于高考低频考点,从近三年上海、广东、江苏等地高考命题趋势看来,重点分布在新中国对外政策和原则的理解、不同阶段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的不断完善等。

  (2)开创外交新局面:属于高考低频考点,从近三年福建、广东、安徽、江苏等地高考命题趋势看来,重点是新时期对外政策的不断完善、70年代以来外交成就,特别是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2017·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4.(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2015·四川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知识清单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3)主要职能:行使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曲折发展:1957年的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出现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不断完善。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政协制度)

  (1)条件: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这一制度的基础。

  (2)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

  (3)方针: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修改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特点: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5)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7)曲折发展: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8)作用:这一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定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了这一方针。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4)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1.条件:(1)“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平反冤假错案。

  2.成就:(1)首先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这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2)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进行基层直选,发展基层民主。

  【例题】

  1.(2014·高考江苏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2013·江苏高考,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3.(2013·北京高考,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民间——政党——政府):

  (1)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1992年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2)发展历程: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轰金门。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1987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④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

  ⑤1992年10月,两会达成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史称“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突破。

  ⑥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

  有利因素:①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③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④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⑤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

  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两岸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阻碍因素: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②日、美等国际反华势力。

  【例题】

  1.(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豪情满怀迎跃进  ②女民兵与样板戏    ③第一部宪法颁布   ④欢庆香港回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知识清单二:新中国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2.成就: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苏联最先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注:外交认识:

  1.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变化:闭关锁国——被迫外交——主动外交。

  2.民族独立是外交的前提。

  3.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

  4.认识到弱国无外交。

  5.外交的强有力后盾:综合国力。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条件: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局面突破的关键)

  (1)背景: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实力下降,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国际影响力扩大。

  (2)进程:“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届世乒赛,日本);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政策调整:①背景: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调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政策)

  2.成就: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举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达成“上海共识”。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上海《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例题】

  1.(2016·天津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3.(2014·广东高考文基,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和重大意义

  (1)目的及主要内容: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2)性质和重大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展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1.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村民自治

  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国时期的法家也主张“法治”。下列对两个时期“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立法理念都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内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C.立法程序都体现民主特点                D.司法实践都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3.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4.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