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1-17 10:02:18

  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1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及提出背景、影响因素、如何评估、全球及中国人口容量评估值,以及这项工作的意义

  2运用发展、综合分析的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高二地理教案第三讲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述环境人口容量。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讨论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简单地讨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二、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提出环境人口容量?人们关心自身所处的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引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一定义理解就可以了。学习这一定义时,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材主要讨论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在学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三、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具体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知道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时,在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变化较易理解;而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变化则可能不大好理解: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科技发展了,一方面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会得到提高,如煤炭的利用,过去只采取直接燃烧来得到能源,技术发展后,可把煤炭制成煤气,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可开发出新的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等。资源的不断变化,实际上说的就是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的不确定。

  第二,教材中出现了人口承载力一词。人口承载力和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人口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另外也有环境人口承载力的说法。

  第三,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区别。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本课“活动”的参考答案。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第二,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第三,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