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来源:网络资源 2019-09-02 20:40:17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五

1.文学文化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薥~ 注意:()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2、作者简介:

陶渊明(明(365)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衰落。他青年时代怀有壮志,’由—不是出身于世族门第,为社会所重视。当时门阀世族垄断高官要职,政治腐朽暗,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十分激烈,阶级矛盾也很尖锐,正处于晋宋移代之际。于是他便崇尚老庄,爱慕自然,采取远身避祸的态度。直到的岁,才因生活所驱使,做过几任祭酒、参军等小官。但是担任低下的官职,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还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义熙元年(人),他?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了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宋元嘉时,他贫病交加,“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拒绝了。他宁可饿死,–不吃刺史赠给他的梁肉,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态度。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最杰出的作家。现存诗歌艹多首,散文篇,辞赋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由于诗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与农民有了较多的接触,以及自身处于贫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诗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破败凋敝的现实和农民的理想愿望。《桃花源诗并记》就是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优秀作品。他还写了一些表达政治理想和关心时局的诗,或者借咏史抒怀,或者托神话言志,格调悲壮豪迈,与恬淡优美的田园诗大异其趣。《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即是这样的作品。鲁迅说,“可见他(指陶渊明)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诗也常流露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蓄而有—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唐代王维、孟浩然及宋代苏轼、辛弃疾、范成大的山水田园诗词继承和发扬了陶诗的传统。陶渊明的辞赋及散文也很有成就。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历史传诵的佳作。辞赋、散文同他的诗一样,都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托作者的个性和情操。形象鲜明,意蕴生动,充满着情趣。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3、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4.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5.重点透视:

(1). 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提示:序文中提到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文章第一段中也有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 、难点突破

如何评价本文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