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中频道 >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建立化学“词汇库”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建立化学“词汇库”

2020-03-06 21:15:07高考网整理


高考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

  第一部分,追根溯源,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拆与不拆”

  在学习离子反应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离子方程式是表示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实质的一类化学用语,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际上Cl-和Na+并没有发生变化,溶液中只发生了H++OH-==H2O的过程,那么我们说后者就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

  而要写对离子方程式,明确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是首要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拆”

  我们要把能“拆”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不能“拆”的物质则照抄下来。某物质之所以能“拆”,是因为它在水溶液中是完全地以离子形式存在,参加反应的不是物质整体,而是它电离出来的离子,所以,结合之前学习的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中能完全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即为可溶的强电解质。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相互串联的概念网络:

  这个导图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根据“可溶的强电解质”这一要求联想到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而由此又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本题,层层递进,在掌握强弱电解质概念时,我们会记忆六强酸和四强碱,它们全是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那么最后一类可拆的物质就是可溶盐了,在掌握盐类溶解性过后,这一块儿的知识点我们就形成了回路,可以支撑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了。

  从上图可知,在分析某物质是否可拆时,只需要看它是否位列六强酸、四强碱或可溶盐中即可,图中我们还编辑了一段“口诀”来方便孩子们记忆盐类溶解性,相信可以很好地辅助大家掌握是否该“拆”的内容。

  第二部分,活用比喻,理清“两剂两产物”的逻辑关系

  在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中,不论初中我们选科情况如何,氧化还原的概念都面临着初次接触或者彻底更新。对于两剂两产物的判定以及它们与电子转移、化合价变化的关系都是我们这一学段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说这个知识点决定着我们期中考试的发挥优劣,也实不为过。

  两剂两产物,即氧化剂,对应还原产物,以及还原剂,对应氧化产物。它们的名字十分接近,概念却截然相反,给新生们学习和复习带来了麻烦。在这里,我们不妨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认识这两对概念:

  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一对将要发生“抢夺事件”的路人,在这里,氧化剂十分“粗鲁”,它从还原剂手中抢夺了电子,此时,还原剂是比较“弱势”的一方,它没法守住自己的电子,只得被氧化剂夺走,从而在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而在这一抢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氧化剂由于“做了坏事”,所以“道德评分”要降低,也就是化合价会降低,而作为与之对应的,还原剂的化合价则会升高。

  反应过后,氧化剂由于得到了电子,心满意足,回到了比较“善良”的样子,所以它变成了还原产物,而还原剂由于遭到“欺负”,怀恨在心,总会想办法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所以渐渐“变坏”,则得到了氧化产物。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氧化”一词是“坏人、坏事(被氧化)”的代名词,而“还原”一词,则是“弱势、无辜”的代表,(注意,这里只是方便记忆,化学中是不存在感情的哦,化学物质都是没有感情的机器)。那么当我们脑海中对这两个词形成印象之后,这两对概念对我们来说就不再容易混淆了,总结如下:

  氧化剂(坏人)有氧化性(侵略性)→得电子(抢东西)→化合价降低(道德评分下降)→被还原(心满意足),得到还原产物(回归善良);

  还原剂(弱者)有还原性(被侵略)→失电子(丢东西)→化合价升高(与氧化剂相对)→被氧化(被欺负),得到氧化产物(怀恨在心)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标签:高一化学 学习方法]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高考


高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