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语文知识点 > 2022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知识点

2022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知识点

来源:高考网整理 2022-04-14 11:48:20

  一、知识点汇总

  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

  (一)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二)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二、散文答题技巧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②照应题目   ③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  ④渲染气氛  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 ②总领下文  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1.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3.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

  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

  (六)修辞手法

  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叙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文章中的记叙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而抒情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八)表现手法

  1.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


  2022年北京高考冬奥会相关金句佳段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